
北京工商大學孫寶國院士團隊2025年在《中國食品學報》發表“大食物觀與食品產業傳承創新”的綜述,文章第一作者為北京工商大學副研究員李賀賀。從食物多元化、科技創新賦能食品風味與健康等多個層面深度剖析了在人口增長、消費升級與資源約束的多重挑戰下,大食物觀如何為食品產業的傳承與創新提供理論支撐與實踐方向,體現了食品行業在新時代背景下向可持續發展、風味健康雙導向以及智能化轉型的行業發展方向,為應對全球食物供給挑戰與培育產業新型生產力提供了重要指導。
文章內容速遞:
大食物觀:食品產業的全新戰略視角
傳統 “以糧為綱” 的食物安全觀已難以滿足當代需求。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大食物觀,核心在于突破耕地資源約束,構建全空間、多維度、系統化的食物供給體系。文章指出,這一理念既是對居民膳食結構轉型的響應,也是對全球糧食安全風險的主動應對。強調食物多元化是大食物觀的核心,主要體現在食物品種多元化、食物原料來源多元化以及飲食文化多元化三個方面。從主糧依賴到多維品類協同,從耕地約束到全域資源開發,從單一消費到結構優化升級,為食品產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新的戰略框架。

2017—2023 年中國居民人均主要食品消費量分析圖
科技賦能:美味與健康的雙輪驅動
文章指出“讓美味的食品更健康,讓健康的食品更美味” 是現代食品科技的核心使命。風味是食品的靈魂屬性,作為食品的核心競爭力,其本質是多模態神經整合的感知過程,白酒中已鑒定出 3443 種揮發性化合物,構成十二大香型的獨特風味體系。健康是食品的基本屬性,目前科技正重構食品的基礎功能:如氯化鉀復合鹽、納米鹽等技術在減鹽可同時保留鮮味。
產業變革:傳統與創新的協同進化
文章強調傳統食品的現代化轉型正經歷從經驗指導到智能控制的深刻變革。傳統食品是傳承創新的源泉,而現代化生產是食品產業的根本出路。白酒釀造的智能化控制實現了發酵條件調控精度的大幅提升;預制菜產業通過 “機器代替大廚” 的標準化生產,實現了傳統菜肴風味的保留及品質的統一化控制。與此同時,顛覆性技術正在重構食物生產體系 ——2021年我國首次實現二氧化碳人工合成淀粉,打破自然光合作用限制;植物基人造肉、細胞培養肉等技術可通過精準調控細胞分化與代謝網絡編輯,實現營養組分的功能性強化。

食品顛覆性技術的突破性進展
未來趨勢:國際化與標準化的雙軌布局
文章明確了食品產業的未來發展呈現兩大鮮明導向。在國際化層面,中國企業已展開多元布局,構建了 “海外資源 + 本土創新” 的供應鏈模式;在標準化層面,文章強調需動態調整行業規范,建立動態調整的標準體系,通過“科學標準體系”破除產業發展壁壘。
原文鏈接:https://kns.cnki.net/kcms2/article/abstract?v=G9uEhVDeKuJHz-_vbEPWT6sL2HQMsZ4H-sr9M0OT2M2A0iFNEm1mKBDW5I6gAo6YeorssRoTx2NbekDi025A-y2d2zISqYfrozevzbPRNu0SW31vTSVO1T-uCNFG0qcPxHp2IUdzMp_Sngg1jsqk1yY40ESXey1A3vzDotOGBt-l_L-3EIrB6A==&uniplatform=NZKPT&language=CH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