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以科學真相引導食品安全輿情趨于客觀、嚴謹?如何形成科學家與媒體間的良性互動,滿足公眾日益增長的高質量科普需求? 1月6日,由中國科學技術協會指導,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主辦、中國經濟網和中國網支持的“2021年食品安全與健康熱點科學解讀媒體溝通會”在北京舉辦。會上發布的食品安全與健康九大熱點,反映了2021年輿情的主要關注點。此次活動的舉辦,旨在推動科技界、產業界、媒體等多方力量的合作,持續加強食品安全與營養健康交流,推進食品安全社會共治。
活動中,陳君石、孫寶國、吳清平、陳堅、任發政等來自食品界的院士及專家學者對熱點的科學解讀,使媒體與公眾對2021年發生的食品安全與健康熱點形成了科學認知,縮小了食品安全信息的不對稱。來自國內多家高校及科研院所的專家學者、40余家國內主流媒體代表以線上線下的形式參與。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名譽理事長孟素荷,中國科協科普部一級巡視員白希,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食品安全抽檢監測司二級巡視員郝明虹等相關部門領導、專家出席此次活動。活動由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名譽副理事長、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工程學院教授胡小松主持。截至2022年1月6日16時40分,本次活動全媒體線上觀看量達66萬人次。
據了解,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于2012年初開始,持續針對年度食品安全熱點邀請科技界權威專家進行集中解讀,用科學的真實化解公眾疑慮,通過媒體的聲音放大食品安全的正能量。這種以科學精神為本的多方互動的科普傳播方式,有效改善了我國食品安全風險交流缺失的局面,也由此培養和凝聚了一批在關鍵時刻敢于發聲亮劍的科學家、保障食品安全和營養健康的守望者。經過11年的積淀和打磨,該項活動在食品界已形成品牌,持續傳遞食品安全的正能量,有效促進了我國食品安全的局面由被動的危機應對轉變為主動的風險預防。
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食品安全抽檢監測司二級巡視員郝明虹在活動致辭中表示,在全世界共同抗擊新冠肺炎的艱難環境中,我國市場監管系統立足工作職責,推動食品安全風險防控治理工作,做好“六穩”工作,落實“六?!比蝿铡?021年前三季度共完成監督抽檢426.85萬批次,檢出不合格樣品10.60萬批次,總體不合格率2.48%。抽檢結果表明,我國食品安全總體形勢持續向好。在全社會的共同努力下,我國食品安全風險交流工作初步搭建了風險預警交流體系,并在實踐探索中不斷完善取得了明顯的成效。一是充分調動消費者參與食品安全社會共治的積極性,開展“你點我檢”“你送我檢”活動,以及“互聯網+風險預警交流”等多渠道交流。二是推動食品安全區域共治,推動全國七大區域建立食品監管合作機制,特別是京津冀食品檢驗檢測技術創新聯盟為北京冬奧食品安全保駕護航。三是以人為本,解疑釋惑,組織編寫了200余篇消費提示和風險解析,制作了科普動漫、視頻和短視頻。郝明虹表示,未來將努力縮小食品安全信息不對稱,建立權威、集中、統一的食品安全信息平臺,充分依靠學會、協會、第三方機構、專家、媒體等力量,持續加強食品安全國際合作。充分發揮食品抽檢排查食品安全風險隱患的“雷達”作用;充分發揮食品抽檢防范化解重大風險的作用;充分發揮推進食品抽檢在推進社會共治中的作用。
解疑、釋惑、授道——十年間中國食品安全的漸變圖
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常務副理事長邵薇簡要回顧了過去十年間我國食品安全發生的變化、特征與進步,并提出新時代我國食品安全將面臨的新挑戰。邵薇介紹,2011-2020年的十年間,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共邀請116人次專家,解讀了108個食品安全與健康熱點。從食品工業的發展特征、公眾對食品安全的態度、熱點解讀的目標以及典型案例等四個方面,呈現出十年間食品安全的漸變圖。邵薇表示,我國政府對食品安全的監管思路與模式日趨科學、有序,食品安全形勢穩中向好。她指出,我國的食品安全已開啟“溯本求源”的歷程。然而,產業界對和平時期的公眾科普——消費者教育認知不足仍為短板。
邵薇對未來食品安全的新特點進行了展望。她表示,未來,隨著科技的進步,多學科的交叉和融合發展,國內外經濟環境的日趨復雜,食品安全將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未知的挑戰,食品安全永遠在路上。一是科技創新助推中國食品工業邁向新臺階,但與此同時也為食品安全帶來全新的挑戰。二是新業態“互聯網+資本”將帶來更深層次的安全問題。三是原料安全問題短期內仍難以全部化解。四是數字化時代的謠言“傳染性”更強。“未來,深層次破解食品安全的難題,必須依賴于企業家的道德和科學家的良知,需要法規的完善和食品安全科學技術水平的持續提升,還需要全球科技界相互間的溝通與協作,更需要政府、科技界、產業界、消費者與媒體的共同努力?!?/span>
食品產業要用科學“加”實現健康轉型
會上,主辦方特別邀請了英國貝爾法斯特女王大學教授Chris Elliott圍繞新型蛋白對食品安全與食物摻假的影響作了報告。Chris Elliott指出,回顧過去的十年,隨著植物蛋白市場的不斷擴大,由扁豆、大豆、花生等原料加工的植物蛋白所引發的過敏事件,幾乎每年都在增加,且增長明顯。未來亟需關注由此帶來的過敏問題。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副理事長、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營養與健康所所長丁鋼強圍繞國民營養與食品產業健康轉型作了報告。丁鋼強談到,高脂肪、高能量、低膳食纖維的“不合理”膳食結構,讓我國居民“背”上了營養不良雙重負擔,由此也大大提升了營養相關慢性疾病的發病率。“我國城鄉居民總體膳食質量較低,膳食結構不合理?!倍′搹娛崂砹宋覈用衩媾R的主要營養問題,包括脂肪供能比過高,高鹽、高油攝入普遍存在,肉類品種單一,膳食微量營養素攝入不足比例高,潛在的隱性饑餓等。他建議,要精準評估我國居民存在的膳食營養問題和健康狀況,用營養理念指導健康轉型著力點,滿足消費者健康需求。要用科學“加”來提升食品的健康內涵。
食品產業的健康轉型升級,會帶來經濟和健康效益的高回報。食品產業如何實現健康轉型?丁鋼強表示,食品產業必須堅持以需求為導向,適應消費者營養與健康的需求——營養敏感性產業;堅持科學發展,加大科研投入,充分發揮科技引領作用,加強產業適宜技術研發和應用;堅持提升健康內涵,加大營養強化食品的研發;堅持以問題為導向,對營養不良雙重負擔的重點人群、重點地區因地制宜,針對性解決;堅持共建共享,發揮產業引領作用,促進營養健康與產業發展融合,促進營養科技成果的轉化。
會議期間,由中國科協科普部一級巡視員白希和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秘書長陳錚共同發布了“2021年食品安全與健康流言榜”,這是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與中國科協科學辟謠平臺持續第三年開展的活動,為清朗網絡空間起到重要的支撐作用。此外,“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食品科技基金—伊利健康科學基金”簽約發布儀式和《食品營養與健康白皮書(冬奧篇)》發布儀式于會議同期舉行。
十位專家解讀九大熱點
熱點一:月餅“減糖”引發風波,“0糖”不是目標
解讀專家:陳君石,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總顧問
“減糖”是當下的熱點話題,也是食品工業創新發展的趨勢之一。應科學看待糖,不能“談糖色變”?!皽p糖”不能脫離平衡膳食,要強調控制總能量攝入。重點是降低廚房用糖以及某些類別加工食品糖含量。消費者在見到“無糖”“0糖”標識時,要查看配料表以了解產品是否真的沒有添加糖、是否使用了甜味劑。只要按規定使用甜味劑就是安全的。
熱點二:油脂“哈喇味兒”的罪魁禍首——過氧化值超標
解讀專家:王興國,江南大學食品學院教授、脂質營養與安全國際聯合實驗室主任
過氧化值是反映食品中油脂氧化程度的重要指標之一。食用油和餅干、糕點、堅果等富含油脂的食品,在高溫、空氣和光照等環境中容易氧化劣變,從而導致食品過氧化值超標,長期食用過氧化值超標的食品存在潛在的健康風險。建議食品生產企業應根據不同食品的特點加強過程控制,消費者亦要合理貯存富含油脂的食品,并適量食用。
熱點三:臨期食品受熱議,市場火熱勿“變質”
解讀專家:羅云波,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名譽副理事長、中國農業大學特殊食品研究中心主任
臨期食品與過期食品有本質區別。食品經營者通過打折等方式,對臨期食品進行集中銷售,有效避免了食物浪費,同時也貼合了部分消費者對“物美價廉”商品的需求。臨期食品市場在快速發展的同時也暴露出一些問題,目前,我國也正在通過政策的監管、規范與引導,推進臨期食品市場的規范化發展。建議消費者通過正規渠道購買臨期食品,科學理性消費。
熱點四:營養標簽的真假是非
解讀專家:李寧,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副理事長、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主任
預包裝食品營養標簽是消費者獲取產品營養信息的最重要的途徑,有利于消費者科學選擇食品。真實、客觀、規范地進行標示,保護消費者知情權和選擇權,引導消費者合理選擇預包裝食品是食品生產企業應盡的義務,更是對消費者負責任的體現。食品企業應當依據我國《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預包裝食品營養標簽通則》(GB 28050-2011),正確標示預包裝食品營養標簽。
熱點五:指示菌超標如何理性看?
解讀專家:吳清平,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副理事長、廣東省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名譽所長;劉秀梅,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名譽副理事長、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營養與健康所原食品安全首席專家
菌落總數和大腸菌群超標的食品,說明其衛生狀況未達到基本衛生要求,存在致病微生物污染的潛在風險。食品原料、生產加工環境或加工環節的不規范操作是導致微生物指標超標的主要原因。食品生產經營者應增強食品安全風險管理意識、重視生產經營過程的微生物控制,從而有效預防致病微生物污染,規避食品安全風險,保護消費者權益和健康。
熱點六:食品添加劑違規添加何時休?
解讀專家:孫寶國,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理事長、北京工商大學校長
沒有食品添加劑就沒有現代食品工業,應正確認識食品添加劑在食品工業發展中的重要作用。企業應自覺主動落實食品安全主體責任,任何食品創新都應該在相關法規允許框架內,法規不允許使用的就不能用。任何超范圍、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劑都屬于違法行為,應嚴厲打擊。
熱點七:護衛國門安全,強化進出口食品安全保障
解讀專家:焦陽,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食品安全與標準技術分會副理事長、海關總署國際檢驗檢疫標準與技術法規研究中心TBT研究部主任
《中華人民共和國進口食品安全管理辦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進口食品境外生產企業注冊管理規定》等新規,進一步明確了食品進出口各方的責任,強化了食品生產企業的主體責任,全面推進進口食品安全治理體系建設,推動監管更加高效。更全面的保障進出口食品安全。
熱點八:中國嬰配食品的管理愈加科學、嚴謹
解讀專家:任發政,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副理事長、中國農業大學營養與健康研究院院長
嬰幼兒配方食品新國標將原有的2項標準拆分為3項標準,對0~6月齡、6~12月齡、12~36月齡的嬰幼兒配方食品進行單獨管理,滿足了3個不同年齡段嬰幼兒的差異化營養需求。嬰配食品企業加強產品研發,設計符合中國寶寶營養需要的產品。對標準修訂帶來的注冊信息變化,企業要及時按照相關部門要求予以調整。
熱點九:美容用的玻尿酸怎么可以吃了?
解讀專家:陳堅,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副理事長、江南大學未來食品科學中心主任
玻尿酸(透明質酸)是人體自有的具有生理活性的物質。適宜人群適量食用透明質酸鈉已被證明是安全的。食用透明質酸鈉雖然可以被人體吸收和利用,但其與營養健康的量效關系有待進一步系統評價,因此有必要系統研究和探索建立透明質酸鈉的膳食參考攝入量,并制定相關國家標準。消費者應正確購買和科學食用透明質酸鈉食品。